最近《人民日报》刊文提到,每当众多国际顶级球员加盟时,公众虽然欢欣鼓舞,但他们动辄千万的转会费和年薪却令人咋舌。实际上全球首家职业足球俱乐部诺茨郡已经难以为继,就连财力雄厚的英超阿森纳等顶级球队,在兴建新球场期间也必须厉行节约,生活多年清贫。相比之下中国的职业足球联赛如此大肆挥霍,反而成了全球足球界的不寻常现象。
赛事收益在欧洲各大球会构成半数以上,但在中超俱乐部几乎微不足道,本季中超球会的入场费所得,在整体营收里仅占0.6个百分点,而授权商品等板块也长期处于低迷状态,作为最核心的购买者,当球迷在整个商业链条中沦为无关紧要的角色时,足以证明当下格局存在严重问题。与其不惜代价去聘请国际顶尖球员,中国足球更应该着力打造一个健全的联赛体系,并构建能够长久维持且健康的产业环境。
中国经济网特约评论员胡乃军在接受《我财经》节目采访时谈到,目前中超俱乐部确实面临盈利途径的困境,西方足球联赛如英超的俱乐部,其收入主要来源于球迷的支撑,涵盖球衣、吉祥物、电视转播权等相关产业的收益,而联赛门票的收入占比很小。当前中超在相关产品拓展方面存在不足,中国大约在九十年代初着手组建足球俱乐部,至今不过二十年光景,培育球迷群体需要代代相传的努力,二十年的时间仅能造就出第一代球迷,尚未迎来第二代的接续。
胡乃军强调,足球机构应当着力培育自身特色文化,目前国内所有中超组织均未设置专属形象,而在海外同类团体中,这是普遍且必要的惯例,一旦拥有此类象征,便可在其基础上衍生诸多相关产业。中超球队的名称存在诸多弊端,职业足球组织的称谓不宜随意更迭,其归属权或许会转移,可能归属于甲公司、乙公司,但俱乐部标识务必保持恒定,最好能彰显地域风貌,或是组织传统,唯有如此方能持续进步,这些与文化事业相关的改进,尚需逐步完善。
当前,中超面临挑战,因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的推进,电视转播权的国际竞争愈发白热化,现在转播权售价最高的是英超、西甲、意甲以及欧洲联赛,国外联赛的引进侵占了观众的观看时间,若中超希望走向世界,就会遭遇英超、西甲、意甲等联赛的竞争,目前竞争层次或许还无法与这些联赛相比,转播权收益尚难迅速提升。当前从某个层面来看,引进知名球星,能够提升关注度、增强实力,有助于吸引赞助商、扩大转播覆盖面,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,然而必须注意不能脱离整体经济状况,如今转会费正逐步与国际市场看齐,好比房价与世界价格趋同,但国内经济增长和民众收入却未能同步提升,由此容易引发民众心理上的失衡感。
中超联赛的号召力尚有进步空间,针对知名球员的转会开销和薪资待遇,能够从税务层面加以规范,制定相关的高额收入调节措施,超出特定金额的部分,应提高征税额度。不过我认为应当吸纳顶级球星,这样做有助于提升赛事的知名度,带动赞助商投入,也能改善电视转播条件,假如能吸引更多知名运动员加盟,那么国内俱乐部或许能通过出售转播权来获取收益,况且国内市场正逐步完善,中超赛事今后几乎不会再有免费转播,往后多数转播都需要支付成本。整个职业联赛必须逐步推进,成功打造职业联赛是长期多方面努力积累的成果,中超职业联赛仅运营二十余年,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,存在诸多问题有待逐步修正和明确。胡乃军作出上述表述。(中国经济网记者 肖霄)
上一篇:天空体育:巴萨满意拉什福德表现,或会影响莱万续约前景
下一篇:返回列表